西元 2012 年 01 月 09 日 第43期會訊 | |||||||||||||||||||||||||
理事長的話 - 蔣立琦 | |||||||||||||||||||||||||
辛苦耕耘,不要忘記自我反思與激勵 2011. 10
秋風涼颼颼的刮起,轉眼已經秋冬季節,各位會員一定盡心盡力在專業領域中繼續奮戰著。好幾家醫院的護理同仁都在辛苦的準備各種醫院評鑑,學校老師也在開學後緊湊的授課與批改reflection以及準備課程中倏忽飛去,當然除了教學研究之外,更要加強自己臨床實務能力以及準備護理教育評鑑。因此,一群忘記時間的護理領導人帶領著大家開拓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最近幾位好友的親人亦陸續住院中,跑來問我:「為何臨床護理人員這麼忙,都沒有時間好好照顧病人與家屬?」聽了真的很難過,到底護理專業出了什麼問題,為何真正服務對象的需求都無法做到?幾個在臨床工作多年的研究生都跟我說:「人力不足?」這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讓我們深思護理專業進步的方向是否走對了?本會一直以來在提升會員成為學者、專家的進階研究能力、並能與國際接軌,這兩年發現研究已經是全部護理界的重點了。不僅是學校要求、各醫療院所也要求,在人力吃緊、工作繁重的當下,大家還要進行研究計畫、發表文章,而且各種升遷也都以研究產能作為依據。此時,我們更應該省思,為何而戰?為何作研究?護理研究幾乎成為大家沉重負擔?我想研究應以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提升品質為依歸,做一個護理科學家(nursing scientist),在臨床服務病患時發現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從研究發現新知、建構護理新知,應該是我們必須努力的。
今年Dr. Shake來台演講時提到有一篇文章提到台灣在美國八大護理期刊的發表量排名第三,介入性研究的發表居然排名第一。這真是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在台灣這個地區,我們護理人員大量的研究、大量的發表。這是值得深思的是我們這麼多研究發表真實的貢獻?這應該是我們應深切反思的問題。期望未來我們護理研究的發表不僅是量的提升、更應有的獨創性、創新性的護理知識建構。
十二月份,學術委員會將再中國醫藥大學舉辦「次級資料分析於護理研究之應用與範例」,運用我國本土大型資料庫,深入分析我國國人健康問題,將是一項重要的研討會,帶領大家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也進入另一個不同凡響的研究領域,當然可以作為未來政策推動、業務革新的重要資訊來源,盼望大家繼續支持。
今年適逢總會雙年會期間,本人因為校務評鑑無法出席,感謝周汎澔理事、曾雯琦秘書長代表本會出席,今年也是總會的選舉年,本人代表台灣地區競選亞洲區coordinator將以:We are nursing scientist, We care nursing profession, We share nursing knowledge作為 本會參選的重要議題。本會應該事前亞洲地區會員人數最多的chapter,每年參加Inter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conference的人數也是除了美加外最多的,大家對國際會議的熱衷參與,常讓大會感到敬佩。本會積極的辦理各項優質研討會、辦理會員關懷活動、以及社區服務的參與。積極邀請國際學者訪台講學,讓許多年輕學者,充分浸淫在與世界同步的專業知識發展中,鑄成年輕學者,更具國際觀與國際化的高度專業發展。我們對總會的貢獻足以作為其他chapter學習的對象呢。目前國際護理榮譽學會已經在2009的十二月正式成為聯合國(UN)認可的非政府組織(NGO)在Karen Morris擔任理事長任期內,比過去更重視國際化發展,重視全球健康議題。因此,目前總會規劃全球為20區,本來我們的Chapter是屬於Region 3,為了比照WHO將全世界七大區納入,因此今年度最新決議是將本會歸屬於屬於亞洲地區(Asia Region),爾後本會會員將更可站在世界的角度提供建言、參與國際事務之推動。
今年趕在年底之前,本會在蔡佩珊主任委員的大力推動與規劃之下,十二月十七日將在中國醫藥大學辦理次級資料庫分析在護理研究之運用的研習會,過去大家常苦於對國內有關健康與疾病的資料欠缺報導,目前各國家級大型資料庫建立,將可以讓健康相關專業人員分析,台灣地區已經有許多學者已有非常豐富,相信此次具備操作以及實力的分享,將能激起各多會員參與大型資料之分析與發表。
感謝會員委員會積極招募新會員、辦理會員關懷活動、以及各機構聯絡人與本會幹事的緊密聯繫與協助。明年三月十七日我們即將邀請Jeanette Lancaster主講” Developing nursing science: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ddle-range theories"”,Dr. Lancaster擔任 Dean of UVA college of nursing 超過15年,最近剛從UVA護理學院院長一職退休,目前轉任於Vanderbilt University擔任兼任教職。她現專職 Family & Community 期刊之主編(Editor in chief),專長為 Leadership, nursing issue,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期待大家位本會引介新血,招募優秀的新會員。 |
|||||||||||||||||||||||||
總編輯的話 - 劉影梅 | |||||||||||||||||||||||||
由實證到轉譯
「淑世拯人」是中國知識份子由孔子一脈相承的的崇高理想,著書立論或做研究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不是目的,經世濟國才是destination。研究的五個層次是描述、診斷、篩檢、選擇與預測(劉影梅、黃璉華,2001)。當研究者在學理層次了解、描述了現象;診斷出問題;篩檢出最須協助的對象,就應該要回到實務層面開始對症下藥;並且預測到可能的療效。然而專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使得不同領域的專家們接觸、溝通的機會不足,而且學者與臨床人員在本質、養成、認知、與專業要求均有不同,使得學術的研究成果難以落實到臨床,而臨床實務上的困難,也難以藉嚴謹的學術作進一步的修正。為了突破這些瓶頸,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臨床研究應運而生,鼓勵學者及臨床醫療人員雙向溝通。轉譯醫學的重點在於實驗室到病患雙向的全階段研究,除了將基礎研究銜接到臨床試驗(bench to bedside)之外,也包括從病患到實驗室的研究(bedside to bench)(陳麗秋, 2008)。
Knafl & Grey,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院長Zerhouni 表示醫學研究已進入一個革命性的階段,其中一項關鍵就是臨床醫學研究需要再造,將其轉變為轉譯醫學臨床研究(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nslational clinical science),並與新穎、跨領域學門的研究進行結合(novel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Zerhouni, 2005; 陳麗秋, 2008)。因此2005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立了臨床轉譯研究單位獎,鼓勵單位轉型為一個將創新、獨特的基礎發現轉譯為臨床應用的整合中心,2006年十二個受獎單位中,有九個是護理學院( 2008),可見護理也十分重視轉譯醫學。
國際護理榮譽學會是一個國際性的護理專業學術團體,一直以最高的學術標準;及強調增進護理榮譽為己任,更列名WHO的NGO組織,是我們走出台灣;放眼國際的重要橋樑。國際護理榮譽學會出版二本學術期刊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Worldviews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及三份通訊,特別是Worldviews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已名列護理SCI的第一名,非常看重實證護理。
因此影梅接任第十二屆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期待在未來二年,在原有的基礎上,配合母會特性,增加「實證」、及「國際」、「榮譽」、「服務」四個特色。以往編輯委員會要每年出四期會訊,除了有重要的護理主題外,尚有線上測驗,功在護理。我們的優勢在於國際護理榮譽學會有一千多位會員資料,以E-mail主動提供加值服務。因此在「實證園地」方面,將報導與發行與實證醫學相關之文章、摘要、與臨床指引,例如:
1. 轉譯醫學:將研究結果轉譯成如何應用之文章。
2. 實證摘譯評析:將Worldviews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或其他雜誌之實證相關之文章(systemic review, randomize control try…)摘譯評析寫成500-1000字之短文
3. 護理臨床指引:翻譯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的臨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
此外,為了名符其實增加會員的「榮譽」,新增「芳草集」一欄,報導傑出之學思歷程,供後進學習與交流。然而您的閱讀及引用才是本刊目的所在,期待國際護理榮譽學會中華民國分會成為您心目中專業切磋琢磨之重要對話平台。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劉影梅謹誌 參 参考資料 Knafl, K. & Grey, M. (2008). Clinical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nurse scientists. Nursing Outlook, 56(3), 132-137.
Zerhouni, E. A. (2005). US biomedical research-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science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4, 1352-1358.
陳麗秋(2008, Jan. 24)。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 237 期。Retrieved June30, 2011, from http://www.nhri.org.tw/nhri6/enews.php
劉影梅、黃璉華(2001).既有量表的選擇及運用.護理雜誌,48(3),95–101。
|
|||||||||||||||||||||||||
主編輯的話 - 蔣凱若 | |||||||||||||||||||||||||
本期的主題是介紹精神衛生護理-憂鬱症的心理治療,憂鬱症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造成許多人的困擾,以及社會經濟的負擔,除了常規治療-藥物治療之外,心理治療已被廣泛使用當作藥物的輔助治療,實證園地內容主要介紹憂鬱症常見的心理治療類型,以及各種心理治療效果的比較,感謝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同學共同參與閱讀及文獻翻譯,在此分享給會員。芳草集則專訪護理界的先鋒-尹祚芊委員,讓大家能進一步認識我們心中的護理典範。 |
|||||||||||||||||||||||||
實證園地 | |||||||||||||||||||||||||
譯自:Best Practice-Evidenced Based Practice Information Sheet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Vol 3, Issue 2, 1999)
憂鬱症的團體及個人治療
前言
據報導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名於一生中需要接受一次憂鬱症治療,憂鬱症若未經治療可能導致社會功能的下降、疾病甚至是死亡。然而,在近期對於大部分憂鬱症患者提供之治療措施具有成功的效果,於近期的指引中,心理治療不是第一線作為治療憂鬱症的方式,而是推薦以藥物治療或是藥物結合心理治療作為治療憂鬱症患者的方式,可是,儘管大多數護理人員是多重專業團體的一部份,可以執行藥物治療,但並不能開立藥物處方。再者,憂鬱症治療的初步目標,是儘快地減輕病人憂鬱的嚴重度,讓病人能接受進一步的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被認為是可以提供憂鬱患者管理疾病技巧的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然而,認知行為治療介入中重度憂鬱患者的成效並未被適當,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摘錄個人或團體形式的認知行為治療運用在中重度憂鬱患者的實證資料。
研究品質
當比較一項建制完整的治療或控制時,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被認為是評斷治療療效最清楚的科學方法。由於此主題有大量之隨機對照試驗,本小組只考慮已出版之同儕評論隨機對照試驗,作為發展操作指引的準備。
本篇報告之目的為檢視團體或個人形式的認知行為治療,對中度憂鬱症患者之成效。因此,只有研究對象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分數大於或等於14分之研究被納入。
在搜尋憂鬱症的團體或個人治療研究時發現,認知行為治療是最常被使用的心理治療方式。已被評估使用的治療計畫數量和類型眾多,整理於表一。最後,由於認知治療是否有明確描述行為要素,其之間有細微差別,專家小組決定所有認知類型的團體和個人治療皆被歸類為認知行為治療。
沒有其他治療的等待名單
對照組等待名單中成員會被告知於14週後開始治療,在期間若需要治療,可提出需求約時間治療。
支持法的等待名單(照常治療)
l 持續接受原來醫師的治療且不會被評價治療的分配。
l 接受個人醫師治療,有些病人使用抗憂鬱藥物。
成人憂鬱治療
對於成人的慢性憂鬱治療中,許多非藥物的治療已經被評估,以下為調查討論:
l 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的成效(使用BDI量表進行自我報告測量;及HRSD量表,由獨立的施測者進行評估)。
l 比較不同的治療型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的成效。
認知行為治療VS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可被接受且常用於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最近的精神科指引中有提到,心理治療不應該單獨使用在治療慢性、嚴重的憂鬱症個案,給臨床醫師的建議是使用合併的治療(例如心理治療加上藥物治療,或單獨使用藥物治療),但是,這樣的治療卻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所以,一些研究欲測試個別認知治療相較於藥物治療或合併治療,應用在慢性憂鬱症患者身上。
-個人認知治療VS藥物治療
在治療中度至重度憂鬱症(BDI分數平均27~30分)方面,個人認知治療與單獨使用藥物治療於治療結束後及後續追蹤,對於降低憂鬱分數是有成效的;此兩種治療方式,並未發現哪一種治療方式比另一個方式有效,在治療結束病人的憂鬱分數落於正常範圍時,兩種治療的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然而,在解釋推論這些研究時必須要注意,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是新一代的藥物,例如SSRI,這種藥物副作用較少,但是在降低憂鬱方面一樣有效,因此,比較認知行為治療和新型藥物的效果是迫切需要的。
-個人認知治療VS個人認知治療合併藥物治療
一些研究已經檢視過單獨使用心理治療及合併治療的效果,結果建議兩種治療於降低憂鬱分數都是有效的,且兩種治療的效果沒有顯著的差異。
認知行為治療VS等待名單
一些研究探討團體及個人形式的治療,與等待名單控制組有接受或沒有接受
憂鬱症藥物治療的成效比較。
-個人認知治療VS等待名單控制組有接受藥物治療
於等待名單控制組的病人有接受藥物治療,有一篇研究顯示,使用ICT治療者相較於控制組,在治療期間BDI分數顯著地降低,此治療效果一直持續到後續追蹤,另外,在降低BDI分數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量成效,ICT比有接受藥物治療的個案具有顯著成效,但是,因為此篇研究的個案數少,此結果需要小心解釋。
-個人認知治療和團體認知治療VS等待名單(治療照常)
「治療照常」的個案在等待接受心理治療的期間,持續接受他們原本的治療,有一些持續接受藥物治療。
一些研究的發現跟結果是互相矛盾的,有一篇研究結果報告:ICT及等待名單團體皆顯示可顯著地改善憂鬱分數。在追蹤測量的部份,等待名單成員的分數相較於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後,持續顯著下降:ICT團體成員於追蹤測量的憂鬱分數,比治療結束後的分數顯著升高,但明顯低於治療前的憂鬱分數。另一項研究顯示,ICT及CGT結束後的憂鬱分數比治療前的分數顯著改善,此效果持續至追蹤測量的時期。對照組在任何測量時間點的憂鬱分數皆無顯著改善。
治療效果的測量,包含個案參與治療方案的順從性。在一項分析中,其分析沒有完成治療療程的患者,結果顯示僅有CGT對於改善憂鬱分數有顯著成效。
由於研究結果不一致,無法比較ICT及CGT與治療照常個案成效的差異性。
研究者強調沒有辦法判定,接受認知治療的組別在憂鬱分數上的改善是否完全是因為接受認知治療所致,或是因其他治療影響所造成的結果。
-團體認知治療或個人認知治療VS 等待名單(未做任何處置)
欲了解認知治療對於憂鬱患者的確實效果,分別將團體認知治療及個人認知治療與未接受任何處置的憂鬱患者比較,發現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的認知治療,憂鬱患者的憂鬱分數於治療結束時皆有顯著下降,個人認知治療的效果持續至追蹤測量時期,團體認知治療未追蹤測量。在研究期間,等待名單個案的憂鬱分數並沒有明顯的改善。
認知行為治療VS認知行為治療
在此對於不同型式的認知行為治療作比較。大多數的研究是以個別的認知治療與標準的治療方法比較。
-團體認知治療VS個人認知治療
從本世紀初,團體治療陸續被介紹及了解後,團體性質的治療與一對一的個別治療在成效表現上持續有所爭論。團體治療真的能夠治療憂鬱患者嗎?而團體治療相較於個別治療的成效為何?
研究顯示,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的認知治療,對於憂鬱患者的憂鬱情形在治療結束後當下或是後續的追蹤都能有所改善。在改善憂鬱的成效,研究發現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檢視治療後憂鬱分數介於正常範圍的患者,發現兩種治療方式一樣有效。
團體治療具有顯著的成效,且成本較低,在治療成本縮減的時期,團體治療是治療憂鬱患者值得選擇的方式。
-個人心理治療VS個人認知治療
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治療憂鬱症且已建制完整的方法。但心理治療的效果相較於認知治療來說較為有限。有一篇研究顯示,此兩項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是有效的,且此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差不多。此篇研究採用大量的樣本數目,並且檢視中途退出治療病人的治療成效。
-團體認知治療VS電腦輔助治療(治療學習計劃)
最近發展使用電腦來代替治療師的方式以治療憂鬱症。引導個案檢視及反思對自身情境的觀感,之後引導個案產生新的因應技巧。然而此治療方式仍然包含團體治療之要素,個案需於團體中分享在使用電腦輔助治療期間所引發的看法或想法。其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認知治療和電腦輔助治療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皆有顯著成效,且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並無顯著差異。 -憂鬱調適療程:團體或小組治療和個人治療之比較
已有研究探討調適憂鬱的個人和團體治療模式,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於中、重度憂鬱病人皆有療效,個人治療在治療結束時的療效比小組治療好,此兩種治療方法在追蹤時期的療效並無顯著差異。
青少年的憂鬱治療
一般學者都支持青少年的憂鬱治療方式和成人憂鬱治療方式不同。然而大多數研究都只著墨於成人和青少年憂鬱的不同治療方法,而非限制個案的收案年齡。有接受個人或團體認知治療的個案相較於等候治療的個案,發現有接受個人或團體認知治療的個案,憂鬱分數有明顯的改善,且有許多人的憂鬱症狀獲得緩解。有一篇研究的作者依據研究結果指出,ICT不建議用於重度憂鬱的青少年。
建議
個人及認知行為治療對於中度及重度憂鬱症患者(BDI≥14)皆是有效的治療,且兩者治療皆比未接受治療來的有效。個人認知治療對於BDI平均分數30分的憂鬱患者,比給予三環抗憂鬱劑具有等同或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些資訊是根據等級二的實證(隨機控制試驗)。
成人:
1. 個人及團體的認知行為治療皆可用來治療中度或重度的憂鬱患者,而治療的選擇端賴臨床醫師判斷,病人應接受個人或團體之認知行為治療。
2. 電腦輔助療法作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輔助,應用於中度或重度的憂鬱患者是有效的。
3. 拒絕藥物治療的中度或重度憂鬱症患者,使用個人認知行為治療來替代藥物治療是有效的。
4.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未與藥物治療比較,故未有建議提出使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替代藥物治療是有效的。
憂鬱症藥物治療的成效比較。
-個人認知治療VS等待名單控制組有接受藥物治療
於等待名單控制組的病人有接受藥物治療,有一篇研究顯示,使用ICT治療者相較於控制組,在治療期間BDI分數顯著地降低,此治療效果一直持續到後續追蹤,另外,在降低BDI分數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量成效,ICT比有接受藥物治療的個案具有顯著成效,但是,因為此篇研究的個案數少,此結果需要小心解釋。
-個人認知治療和團體認知治療VS等待名單(治療照常)
「治療照常」的個案在等待接受心理治療的期間,持續接受他們原本的治療,有一些持續接受藥物治療。
一些研究的發現跟結果是互相矛盾的,有一篇研究結果報告:ICT及等待名單團體皆顯示可顯著地改善憂鬱分數。在追蹤測量的部份,等待名單成員的分數相較於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後,持續顯著下降:ICT團體成員於追蹤測量的憂鬱分數,比治療結束後的分數顯著升高,但明顯低於治療前的憂鬱分數。另一項研究顯示,ICT及CGT結束後的憂鬱分數比治療前的分數顯著改善,此效果持續至追蹤測量的時期。對照組在任何測量時間點的憂鬱分數皆無顯著改善。
治療效果的測量,包含個案參與治療方案的順從性。在一項分析中,其分析沒有完成治療療程的患者,結果顯示僅有CGT對於改善憂鬱分數有顯著成效。
由於研究結果不一致,無法比較ICT及CGT與治療照常個案成效的差異性。
研究者強調沒有辦法判定,接受認知治療的組別在憂鬱分數上的改善是否完全是因為接受認知治療所致,或是因其他治療影響所造成的結果。
-團體認知治療或個人認知治療VS 等待名單(未做任何處置)
欲了解認知治療對於憂鬱患者的確實效果,分別將團體認知治療及個人認知治療與未接受任何處置的憂鬱患者比較,發現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的認知治療,憂鬱患者的憂鬱分數於治療結束時皆有顯著下降,個人認知治療的效果持續至追蹤測量時期,團體認知治療未追蹤測量。在研究期間,等待名單個案的憂鬱分數並沒有明顯的改善。
認知行為治療VS認知行為治療
在此對於不同型式的認知行為治療作比較。大多數的研究是以個別的認知治療與標準的治療方法比較。
-團體認知治療VS個人認知治療
從本世紀初,團體治療陸續被介紹及了解後,團體性質的治療與一對一的個別治療在成效表現上持續有所爭論。團體治療真的能夠治療憂鬱患者嗎?而團體治療相較於個別治療的成效為何?
研究顯示,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的認知治療,對於憂鬱患者的憂鬱情形在治療結束後當下或是後續的追蹤都能有所改善。在改善憂鬱的成效,研究發現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檢視治療後憂鬱分數介於正常範圍的患者,發現兩種治療方式一樣有效。
團體治療具有顯著的成效,且成本較低,在治療成本縮減的時期,團體治療是治療憂鬱患者值得選擇的方式。
-個人心理治療VS個人認知治療
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治療憂鬱症且已建制完整的方法。但心理治療的效果相較於認知治療來說較為有限。有一篇研究顯示,此兩項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是有效的,且此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差不多。此篇研究採用大量的樣本數目,並且檢視中途退出治療病人的治療成效。
-團體認知治療VS電腦輔助治療(治療學習計劃)
最近發展使用電腦來代替治療師的方式以治療憂鬱症。引導個案檢視及反思對自身情境的觀感,之後引導個案產生新的因應技巧。然而此治療方式仍然包含團體治療之要素,個案需於團體中分享在使用電腦輔助治療期間所引發的看法或想法。其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認知治療和電腦輔助治療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皆有顯著成效,且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於降低憂鬱分數並無顯著差異。 -憂鬱調適療程:團體或小組治療和個人治療之比較
已有研究探討調適憂鬱的個人和團體治療模式,此兩種治療方式對於中、重度憂鬱病人皆有療效,個人治療在治療結束時的療效比小組治療好,此兩種治療方法在追蹤時期的療效並無顯著差異。
青少年的憂鬱治療
一般學者都支持青少年的憂鬱治療方式和成人憂鬱治療方式不同。然而大多數研究都只著墨於成人和青少年憂鬱的不同治療方法,而非限制個案的收案年齡。有接受個人或團體認知治療的個案相較於等候治療的個案,發現有接受個人或團體認知治療的個案,憂鬱分數有明顯的改善,且有許多人的憂鬱症狀獲得緩解。有一篇研究的作者依據研究結果指出,ICT不建議用於重度憂鬱的青少年。
建議
個人及認知行為治療對於中度及重度憂鬱症患者(BDI≥14)皆是有效的治療,且兩者治療皆比未接受治療來的有效。個人認知治療對於BDI平均分數30分的憂鬱患者,比給予三環抗憂鬱劑具有等同或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些資訊是根據等級二的實證(隨機控制試驗)。
成人:
5. 個人及團體的認知行為治療皆可用來治療中度或重度的憂鬱患者,而治療的選擇端賴臨床醫師判斷,病人應接受個人或團體之認知行為治療。
6. 電腦輔助療法作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輔助,應用於中度或重度的憂鬱患者是有效的。
7. 拒絕藥物治療的中度或重度憂鬱症患者,使用個人認知行為治療來替代藥物治療是有效的。
8.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未與藥物治療比較,故未有建議提出使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替代藥物治療是有效的。
青少年:
1. 個人或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皆可用來治療中度憂鬱症的青少年(BDI≥14)。
需要更多研究證實個人或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於重度憂鬱青少年的療效。 |
|||||||||||||||||||||||||
芳草集 | |||||||||||||||||||||||||
護理界的先鋒與典範
~~尹祚芊監察委員專訪
三軍總醫院護理部護理長 蔣凱若
之前對尹祚芊委員的印象,是有一次參加研習會上過她的課,聽委員分享了許多手上調查過的案件,讓人非常佩服委員專業問政及為民服務的精神。這次能親自與委員面對面接觸,聽委員述說過去工作的經驗及故事,得到許多的啟發及省思。
尹委員於民國58年畢業於國防護理學系,至816醫院(斗六結核病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二年後,61年取得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衛生行政組碩士,返回國防護理學系擔任教師,68年赴美國韋恩州立大學修習公共衛生護理碩士,於民國74年獲得密西根大學護理哲學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社區衛生護理學博士。她歷任三總護理部主任、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教授、以及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曾任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理事、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衞生署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委員、衞生署新制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委員、台灣省政府省政委員,目前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專長衛生政策、護理研究、婦幼衛生、社區護理。
尹委員任教於國防護理學系時,是系上有名的好教官,同學都以聽她的課及跟她學習為榮,凡聽過委員上課的學生,不但收穫良多,更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委員於民國66年榮膺第七屆十大傑出女青年、83年獲頒教育部三等教育文化獎章、84及86年獲頒衛生署二等衛生服務獎章、88年得到傑出護理專業人員貢獻獎。尹委員創設失蹤兒協尋專線,擔任烏腳病防治召集人,均著有績效,並致力於九二一災後救援及復健服務,更以專業學養致力國民外交,不遺餘力。任職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期間,督辦建構磁性醫院,吸引優秀人才,重塑陪病文化,提高照護品質,推動整合式照護系統,大幅提升照護資源之效益,曾獲頒行政院三等功績獎章。
委員積極推動「輪調制度」,她相信藉由輪調制度落實,交叉訓練將可強化臨床護理人員的專業成長。提倡進階制度、新進人員訓練、六年證照更新等,致力提升護理人員素質。另外,委員提到軍校訓練出來的護理人員,因課程內容不同於一般的學校,當戰爭或有傳染病爆發時,軍護必須繼續在前線替病人服務,所以軍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請尹委員分享人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委員起初表示沒有什麼得意的事情,可以看出委員謙卑平實的個性,後來,委員回憶起在三總任職護理部主任期間,在醫師為主的醫界,當時會議中只有一位女性主管的場合,委員勇敢為護理人員爭取績效獎金的福利。但爭取同時必須詳細整體計算過,才得以據理力爭。因為自己是護理部的主任,覺得有這個責任。只要是對的,而且有依據,就要極力爭取。從擔任護理臨床主管至監察委員,委員非常關心護理人員的需求,重視護理人員的福利,由此可知,這一路走來,委員不斷地為護理人員發聲及爭取福祉。 尹委員分享自己人生的座右銘:「維護病人權益的同時,也必須維護護理人員的尊嚴」,強調「照顧自己照顧他人」,唯有健康的護理人員,才能提供病人完整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及全社區的醫療服務品質,鼓勵護理人員終身學習,要讓護理人員的「聲音被聽見,力量被看見」!
|
|||||||||||||||||||||||||
護理界最新國際活動消息 | |||||||||||||||||||||||||
國際護理研究大會
地點:布里斯班,澳大利亞 日期:2012 年7月30日至8月3日 第二十三屆國際護理研究大會主題:創建通過護理研究、創新和全球協作的遺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