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 2020 年 05 月 20 日 第74-2期會訊 | |||
新知宅急便第ㄧ篇 | |||
新知宅急便 大型燒傷災難後年輕存活者的心理反應與復原力: 出處: Wu CY*, Lee MB, Lin CH, Kao SC, Tu CC, Chang CM. (2019).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and Resilience among Young Survivors of a Burn Disaster in Taiwan 2015-2018.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Oct. 27, doi: 10.1111/jan.14248. 網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jan.14248 作者: 1. 吳佳儀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台大醫院護理部兼任督導長 2. 李明濱 台大醫學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3. 林奇宏 國立交通大學台聯大系統副校長 4. 高淑真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主任秘書 5. 杜仲傑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科長 6. 張家銘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
轉譯者 吳佳儀 台大護理學系所副教授 證據等級:Level III 實證標準:Oxford Centre for EBM 2011 Level of Evidence 實證類型:描述性縱貫型研究 問題重要性: 燒傷是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第四大常見之創傷原因, 每年約有18萬人死於燒傷。至今國際間有關燒傷的文獻資料多侷限在醫院復健經驗或住院病患的危險/保護因子, 鮮少探討長期復原過程中的心理衝擊變化或社區復元情形;然而, 了解傷友在長期社區復元歷程中有哪些身心需求, 將有助於促進個體復原及改善生活品質。2015年發生在北台灣的八仙粉塵爆燃意外, 是眾所周知的重大災難事件, 最後導致15人死亡, 雖然整體事件因醫療及時介入而有高達97%的存活率, 但仍有484位傷友須經歷多年的生心理復健。有鑑於過去文獻中少有以縱貫型研究設計收集同一群燒傷個案的復元歷程, 本研究掌握了八仙塵爆事件後的三年內,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所服務的484位燒傷個案族群所歷經的生理、心理、社會特性變化, 同時描述政府提供的多項服務滿意度暨身心需求滿足情形, 得以藉由年輕燒傷存活者的復原經驗, 提供後續大型災難心理重建策略之參考。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評估八仙塵爆傷友是否在燒傷後的三年內出現特殊的身心需求或於社區復元歷程中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問題。研究者運用人口學資料、健康行為(菸/酒/藥物濫用)、創傷後心理效應評估(SPAN及IES-6)、心情溫度計(BSRS-5)、簡明心理健康篩檢表(CMHC-9)與病患健康量表(PHQ-2)等工具, 檢視燒傷病患於2015-2018四個追蹤時間點之身心變化情形, 每次追蹤相隔6-12個月。 P: 八仙塵爆燒傷個案 (以同意接受新北市衛生局電訪者為主要個案) I: 燒傷相關之社會福利服務暨復健醫療者 C: 縱貫型資料中之追蹤前期數據 (T0與後續T1-3之資料相比) O: 燒傷族群身心社會特性與服務需求之變化
圖一、研究流程圖 (*中途退出原因: (A) 無法完成訪談; (B) 拒訪; (C) 聯繫困難; (D) 其他)
結果與轉譯應用: 484位燒傷個案族群之平均年齡為23.1歲, 超過一半燒傷面積達40%, 四波追蹤回應率分別為65.1%, 74.2%, 76.9%, and 78.5%。由前兩年傷友之整體精神病理症狀及家庭支持度穩定發展、法律/就學/心理健康/傷口照護服務需求逐漸下降之結果與趨勢, 可看出這群年輕存活者的社區復元情形良好, 然第三年在焦慮、易怒、心情低落、自卑等項目有略微提升、安眠藥及酒精使用情形稍顯增加, 推論燒傷患者在長期復元歷程中宜注意心理重建, 在燒傷兩年後的身心症狀變化及個人因應方式尤為重要,可能此期間傷友必須重返社會、適應環境與人際壓力,因此特別需要支持性環境輔其獨立自主。臨床上針對燒傷急性期後的復健重點, 除了關注個體的傷口及肢體功能復原, 宜持續關懷兩年後社區心理復原歷程中的健康情形, 並與個案討論壓力認知及因應策略, 促進其健康調適行為以提升心理復原免疫力。倘若個案於家庭、學業、工作或人際相處中有較高的壓力感受及心理困擾, 可用心情溫度計(BSRS-5)進行偵測及自我心情關照、再輔以簡明心理健康篩檢了解物質濫用經驗或自殺風險程度, 無論自我篩檢或由專業關懷, 都可早期發現潛在高風險個案, 進而及時轉介醫療專業完整評估處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