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 2015 年 06 月 11 日 第56期會訊
 理事長的話 -

理事長的話
   隨著春天的腳步悄悄來臨,本會第十三屆的理事監事任期到滿,感謝第十三屆的理、監事及各委員會的委員們辛勞的付出。在二月七日的會員大會中我們邀請了護理研究者名人堂的得獎者賴裕和教授及蔣立琦教授分享她們的學思路程及其研究發展成果對臨床的貢獻。同時在本次會員大會中也進行了理、監事的改選,第十四屆的理事監事選舉結果產生了幾位新任理事及監事,包括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系主任張秀如教授、鍾明惠副教授、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顏文娟教授、義守大學護理系林佑樺教授獲選為理事,上一屆的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院長王秀紅教授擔任此屆監事,歡迎這一批新血加入本屆的理監事行列,共同為會員打造美好的會員經驗,一起為國際護理榮譽學會的成長與茁壯而努力。


理事長蔡佩珊寫於北醫
 

新知宅急便
成人聆聽音樂可降低憂鬱症症狀之成效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張秀如教授摘譯
 
Effectiveness of music listening in reducing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ults. Best Practice: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sheet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2011; 15(12):1-4
資訊來源
本篇文章Best Practice information sheet是摘自2010JBI系統性文獻回顧圖書資料庫2。全文可至JBI網站取得(www.joannabriggs.edu.au)
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失去活力、注意力不集中、失去所有興趣、自我照顧不佳、低自尊。測量憂鬱症狀程度的方式包括主觀的自我表達的工具,例如:老年憂鬱量表、貝克憂鬱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和康乃爾失智者憂鬱量表的使用。目前治療憂鬱症主要三個方式︰(1)藥物療法(2)心理治療(3)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使用藥物治療憂鬱症狀有其缺點,如反應時間長、副作用及藥物的遵從性差,故多種輔助介入措施已經被用以降低憂鬱症狀。聆聽音樂可能會影響個體如何感覺或感知世界2,音樂喚醒過去經驗的記憶,並連結到聆聽者的情緒,可以改變個體的情緒狀態。這些因素顯示如果有適當的音樂播放,聆聽音樂有可能改變聆聽者的情緒狀態,而達到治療效果,例如:降低憂鬱症的症狀2。音樂可以促進情緒和情感的表達,促使情緒的宣洩,有利於改善憂鬱症狀2。即使沒有音樂治療師,病人或醫療專業可以容易地進行聆聽音樂以建立一個療癒的環境2。只要有聆聽音樂的設備可用,它也可以方便在家中進行。不同於藥物治療,聆聽音樂沒有不良影響的記錄。
建議等級
    依據JBI所發展的2006年有效性等級1建議以下強度的等級,。
    等級A:有強力證據支持臨床運用。
    等級B:有中等證據支持,但臨床運用仍須再加考慮。
    等級C:沒有證據支持。
定義 
   對於這個資訊單張的目的,下列定義被使用2
² 聆聽音樂被定義:不需要音樂治療師的積極參與下,透過任何形式的音樂設備或現場音樂,聆聽任何類型的音樂。
² 成年人定義:為年齡在18歲以上的人。
² 憂鬱症定義:為精神疾病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失去活力、注意力不集中、失去所有興趣、自我照顧不佳、低自尊。
目的
    最佳實務資訊單張的目的是:提供聆聽音樂能降低成人憂鬱症症狀成效的最佳證據。
措施型式
    聆聽音樂介入措施的探討。
研究品質
    17篇系統性回顧的研究,14篇隨機對照試驗和三篇類實驗研究被納入26篇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納入時應小心,因為作者只表示參與者被隨機分配,但沒有說明隨機分配的方法。由於聆聽音樂作為介入措施之形式,所以參與者採盲測是困難且不可能的,參與者在研究中也會意識到他們被分配到音樂組或控制組。
結果
    老年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30
    兩項研究利用老年憂鬱量表(GDS-30)作為衡量憂鬱症狀。研究皆顯示在音樂組老年憂鬱量表分數從基礎線到第4週時,憂鬱分數呈現降低趨勢;至於對照組在這兩項研究報告,由基礎線到第4週測量,憂鬱分數增加趨勢。
 
    貝克憂鬱量表(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兩項研究利用貝克憂鬱量表(BDI)作為衡量憂鬱症狀。研究皆顯示貝克憂鬱量表分數的基礎線並無顯著性差異,但這兩項研究顯示由基礎線至研究結束時,貝克憂鬱量表分數顯著降低。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CES-D)
    有兩項研究利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量化憂鬱症狀。研究皆顯示研究結束時在音樂組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分數,未達統計學上顯著降低,在對照組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分數保持相對穩定。
 
    醫院和憂鬱量表/憂鬱分量表(Hospital and depression scale/ depression subscale, HADS-D
    兩個研究利用醫院和憂鬱量表/憂鬱分量表(HADS-D)量化憂鬱症狀。其中一項研究針對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在基礎線、放射線中和放射線治療後給予測量。另一項研究進行,在患有不穩定型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住進了心臟加護病房,音樂介入措施前和後二十四小時內進行測量;這兩項研究指出在音樂組和對照組,隨著時間的憂鬱分數並無統計學顯著的變化,在這兩項研究中音樂組量表的分數,在整個研究的持續時間維持相對穩定。
 
    憂鬱情緒狀態簡介/沮喪分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 Depression/ Dejection Subscale, POMS
    三項研究利用憂鬱情緒狀態簡介/沮喪分量表(POMS)量化的憂鬱症狀。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聆聽為期一週音樂,然後在運動時聆聽一週的空白錄音帶,本文作者得出的結論是整體下降在與運動相關的憂鬱症狀,但聆聽音樂的同時對憂鬱症狀沒有效果。在另一項研究中,介入組選擇聆聽音樂透過可攜式CD播放機,而對照組不給予任何聆聽材料,措施持續長達兩個月,結果顯示在音樂組比對照組憂鬱分數顯著降低在第3個月,和輕微顯著較低在6個月時。在一個前測和後測研究,憂鬱母親被分類為表現出侵入性或退縮行為,兩組各以20分鐘的古典或搖滾音樂,這項研究沒有對照組,結果顯示在這兩個群體聽古典或搖滾音樂的參與者,憂鬱情緒顯著降低。
 
    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
    一項研究利用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EPDS)在懷孕婦女。介入組除了標準化的週產期保健外,參與者選擇聆聽的音樂,每天三十分鐘為期兩週,而在對照組的參與者僅接受標準化週產期保健,結果發現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評分,介入組在聆聽音樂兩週之後,憂鬱症狀降低,對照組則保持相對穩定。
 
    葉氏憂鬱量表(Yesavage Depression Scale)
    一項研究利用葉氏憂鬱量表量化老年患者接受胃腸手術的憂鬱症狀。參與者主動在音樂組播放的歌曲,具有領先的琴鍵發光功能系統,去指導參與者在鍵盤上按下鍵,此介入措施是由醫生或護士提供,由手術前一天到手術後一到兩天介入約10分鐘,於第一次介入之前和手術後第七天,進行葉氏抑鬱量表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音樂組中憂鬱症狀得分沒有顯著減少,而對照組在憂鬱症得分沒有顯著增加。
    蒙哥馬利憂鬱量表(Montgomery 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
    一項研究利用蒙哥馬利憂鬱量表(MADRS)量化憂鬱症狀。音樂組在每天晚上臨睡前,提供參與者聆聽催眠音樂為期四週,對照組的參與者接受催眠藥物不使用聆聽音樂,但兩組持續使用標準憂鬱症藥物,兩組從基礎線蒙哥馬利憂鬱量表均經歷了一個顯著降低,但在兩組之間的所有追蹤,在蒙哥馬利憂鬱量表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鄭氏憂鬱量表(Zung’s Depression Scale, SDS)
    一項研究利用鄭氏憂鬱量表(SDS)量化憂鬱症狀的。音樂組用CD去聆聽音樂,共有一到六個類型的CD音樂,而對照組被要求臥床休息30分鐘,介入執行每日下午6時進行三十分鐘為期兩週,研究結果發現兩週後測量四個子分數,音樂組顯著降低憂鬱症狀。
 
    憂鬱-焦慮-壓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DASS-21)
    一項研究利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DASS-21)測量憂鬱症狀。這項研究計劃用於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參與者在音樂組聽取了固定的演奏曲目,前二十分鐘包括三首樂曲,在對照組的參與者坐在一張舒適的床上,手腕處於放鬆位置,約20分鐘,研究結果顯示血管造影,在音樂組前後測的憂鬱症狀得分顯著降低,而對照組憂鬱分數,前後測大致相同的程度。
 
    簡短版Zung and Durham憂鬱問卷(Shortened Zung and Durham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一項研究利用簡短版Zung and Durham憂鬱問卷,進行量化社區失眠老年人的憂鬱症。音樂組為期一週每天晚上聆聽音樂CD放鬆的指導,而肌肉放鬆組為期一周每天晚上聆聽肌肉放鬆CD,但沒有音樂的背景下,隨後,音樂組與肌肉放鬆組互換,反之亦然。結果顯示兩組憂鬱得分並沒有顯著差異,順序或技術和憂鬱症狀之間並沒有交互作用被發現。

 
    成人聆聽音樂可降低憂鬱症症狀之成效
 
           
  
 

參考資料
1.      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evels of evidence and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2.      Chan MF, Wong ZY, Thayala NV.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listening in reducing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ults. JBI Library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0;8(31):1242-1287.
3.      Pearson A, Wiechula R, Court A, Lockwood C.The JBI mode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Int J of Evid Based Healthc 2005; 3(8):207-215.   
 
芳草集

無我利他的精神,開創臺灣護理新頁
國防醫學院 蔣立琦博士專訪
國立陽明大學 曾子懿撰稿
兒科護理權威,造福無數病童、培育白衣天使
    一年一度的國際護師節是屬於白衣天使們的節日,2014年獲頒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的,是在臺灣護理界默默努力耕耘將近三十年的蔣立琦博士,她在兒科護理領域無私的奉獻,不僅為學術界樹立大突破的典範,更造福了國內外無數的孩子。同年726日更榮獲國際護理榮譽學會(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Nursing Honor Society)的國際護理名人堂獎(International Nurse Researcher, Hall of Fame),國際認可其在氣喘兒童的健康照護之系列性研究,對我國與國際氣喘兒童之健康照護有實質的影響力,為唯一護理背景參與台灣氣喘諮詢學會(Taiwan Asthma Council, TAC)的理事,推動全國氣喘衛生教育,並主編兒科護理學創造我國兒童健康照護知識轉譯的典範。
 
    大學時期,蔣立琦在國防醫學院開啟了護理視野。如今,她身負著傳承的使命,回到母校擔任教授,傾力為護理界培植更多充滿思辨能力的南丁格爾。
一股奉獻熱忱起心動念投入兒科研究
    回想當年,憑著一股為病人奉獻的動力,蔣立琦立志精進專業能力、下定決心攻讀碩士,為護理界奉獻一己之力。當時的她,其實已是推動護理診斷,運用科學性解決病人健康問題之專家,並在外科病房工作,成為當時內外科護理重要專家。但眼看校內缺乏兒科護理專家,憂心兒科護理教育出現斷層,她被母校調派返校從事兒科護理教育,未成為兒科領域之專家,她積極閱讀大量兒科理論、文獻以及書籍,不斷充實自己,毅然決然投入兒科研究領域。
    命運就是如此巧合,當時校內特聘的一位UCSF客座教授Dr. Marilyn Saverdra,激起了蔣立琦對兒童疼痛研究的熱情。就是這一個轉捩點,揭開了蔣立琦的兒科研究生涯序幕。她申請了人生中首件針對手術後兒童疼痛與處理的國科會計畫,亮眼的研究成果使她無比振奮,陸續發表專業論述與研究論文,並持續於國內外發表學術演講以及專業期刊,促使兒科護理專業更臻提升。這份堅持不懈、追求成為專家的精神,無形中奠定了蔣立琦在兒科界的專業權威地位,進而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兒科護理菁英,並開始著手編撰兒科護理學之教科書、與修訂我國首本授權之護理診斷手冊。
    1995年,當時國內尚無護理學博士班,深感尚需精進自我研究能力,蔣立琦敏銳地發現國內傳染病雖逐漸減少,但慢性病的盛行率卻逐年攀升。腦海中總縈繞著「為什麼?」為了找尋原因,她又下了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抉擇;這次,她決定攻讀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博士班。並將衛教觀念結合兒科專長,她率先提出兒童氣喘的治療方式應趨向自我管理,她指出,此舉將降低氣喘發病率及就診率。為了應證此理論,蔣立琦參與我國長達十年的全國氣喘防治計劃,以力求改善慢性氣喘病人能自我管理,以邁向的生活品質為理念,並完成系列性研究,發表於國際重要專業期刊。
    蔣立琦的想法總是前衛,扮演著護理界的急先鋒,她進一步以「家庭為中心照護」(Family-Centered Care, FCC)為理念,機極推動家庭護理。她總是向莘莘學子強調:「照顧病人應以整個家庭為服務對象。」她認為,護理師除了提升自我知識、態度及專業技能之外,更應該深入扮演家庭照護的角色,讓家庭中每位成員都得以獲得良好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並充分知悉對於疾病的正確認知與照護。這份對家庭護理的堅持,也促使蔣立琦成為推動臺灣家庭護理的領頭羊。
護理界的嗡嗡嗡,孜孜不倦投入學校教育
    因緣際會之下,蔣立琦受聘至中國醫藥大學擔任學務長一職。總是大破大立的她,積極推動全校性的服務學習,以及各項特色活動與計畫,例如建設living loving and learning的校園環境,有效提升學生事務品質。並積極成立薪傳還款基金,募得超過500萬元,作為貧困與弱勢學生的補助專款。建立學習助理(learning assistant)制度,不讓任何學生的學習落後。推動全校性別平等意識,因為推廣兩性議題不遺餘力,蔣立琦同時也是性別平等教育的推手,閒不下來的她,除了擔任國家婦女館的性別專家,也是教育部性別平等訪視評鑑委員,嗡嗡嗡程度堪稱護理界表率。
    後來蔣立琦回到熟悉的母校國防醫學院,擔任護理系所主任,深度回饋母校。在她的帶領之下,國防醫學院護理系通過TNAC評鑑,她將「反思性的教與學」帶入校園。「護理人員必須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蔣立琦念茲在茲,為了提升教學品質,也為了讓學子在求學過程中,心智能夠趨於成熟,進而將護理視為終生志業,她所主張的「反思性教與學」教育架構,不僅獲得國防醫學院的肯定,也成為學界與業界爭相效仿的典範。
無私改革,為護理開啟歷史新頁
    在長年無私的付出下,蔣立琦深受護理界高度肯定,2002年首度獲選為台灣護理學會理事,同時擔任中醫護理學會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立琦勇於接受任何挑戰並積極實證,於任內大力推動中醫護理國際化,首度創辦兩岸四地中醫護理學術論文發表會,落實難得的中醫護理海內外之交流盛會。凡事衝第一!蔣立琦更於2005年發行「中醫護理中英文對照手冊」,這本完善的手冊,成為國內最重要的英文中醫護理必讀書目之一,也是推動中醫護理國際化重要的指標。
    蔣立琦為護理界奉獻的熱忱,總是無窮無盡。2000年,蔣立琦首度接觸國外實證醫學相關研究,此時此刻,興辦國內實證護理的念頭,亦在她心中逐漸萌芽。2009年起,蔣立琦正擔任臺灣護理學會理事暨護理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作風活潑的她,以競賽方式推動實證護理,透過實證醫學五步驟(5A),強化護理人員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能力。在臨床上,她提倡護理人員透過實證護理的方式及理念,來進行照護工作,如此創新的推動法,深深獲得病人及家屬的肯定與尊敬,無形中為臺灣護理環境注入了一股嶄新的力量,此創舉深獲護理界支持,她的堅持與創新,遂成為年輕護理師們的表率。進而大大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專業形象。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蔣立琦總是被賦予重要使命,於2008年獲選為國際護理榮譽學會中華民國分會(本會)理事長,她深深認為,肩上扛的不僅是協會賦予的任務,她說:「我擔負著臺灣護理邁向國際發展的責任。」為此,她傾力開拓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平台,積極辦理各樣國際化的護理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學者蒞臨本會,分享世界最金的護理科學知識,以嘉惠本會許多碩博士在學的研究生們,為年輕學者注入世界水準的知識交流機會。為促使護理視野往外拓展、向上提升,率先組團參與本會國際護理研究研討會(Inter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Conference, INRC),讓本會會員卓越的護理研究成績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會員的積極參與,也讓總會重視本會在推動護理研究的傑出表現,此後開始推薦本會傑出護理研究者參與國際護理研究者名人堂獎皆屢獲佳績,國際護理科學的發展,我們參與了、讓世界看到我們。
建設護理願景,發揮護理最大價值
    三十年來,蔣立琦秉持「無我利他」的精神,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堪稱護理強人,無論在研究、教學、行政領域,無不傾盡所有心力。「我為的不是自己,是要創造更好的護理環境。」蔣立琦的理想,是讓更多人知道護理是一門專業科學。
    為了凸顯護理專家在科學研究上的能力,她強調護理人員不僅是在醫院工作,還必須與其他醫療團隊跨專業團隊地共同照顧病人,護理人員更該是積極從事科學研究的護理科學家,應具備統整研究成果的能力,進行形成實證依據,提供最佳照護給病人與家屬。擔任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JNR)主編任內積極改革投審稿流程,設置責任編輯制度,縮短審查時間,目前JNRIF即將接近1,目前蔣立琦除為本會的常務監事,更是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仍積極帶領專業團體繼續蓬勃發展。「我們應以身為護理人員感到光榮。」蔣立琦鼓勵後進學子積極參與國際榮譽護理學會,以及國際型研討會或計畫,才能充實自我、開拓視野。蔣立琦擁有崇高的理想,她以培養護理專業核心素養人才為己任,勉勵護理人員應團結一致、發揮所長,唯有不斷改革,護理才會進步,讓更多人看見護理的好,共同創造護理專業美好的未來。
 

護理界最新國際活動消息
秘書長 邱曉彥
  國際護理榮譽學會總會於201511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STTI 43rd Biennial Convention護理雙年會
       活動詳情:http://convention.nursingsociety.org/
 

護理界最新人事動態
    恭賀陳靜敏教授榮升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
    恭賀王桂芸主任榮任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
    王秀紅院長榮任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
黃璉華主任榮任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
蔣立琦教授榮任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護理榮譽學會 中華民國分會
 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護理學院A1318辦公室
 The Honor Society of Nursing, 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Lambda Beta-at-Large Chapter in Taiwan, R.O.C
聯絡電話(02)2966-1733
虛擬主機 & 網站維護威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