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元 2025 年 11 月 10 日 第95-4期會訊 | |||
| 芳草集 | |||
看見需要、走進生命—許玉雲教授的護理哲學與實踐
專訪成功大學護理系許玉雲教授 撰稿者:三軍總醫院護理部 陳宏梅督導長 「我轉眼就在護理走了四十年了。」 從一位台北護專五專部的學生,到今日成為國際知名的護理學者與教育改革者,許玉雲教授的專業旅程,是一條用關懷與實證鋪就的路。 專科畢業後, 她直接選擇插大高醫,只因當時擔任小學教師的父親期待她未來可走教職,影響更多的學生。她始終記得當年在大學精神科課堂中,師長對學生說的話:「你可以選擇和做改變。教育就是讓人知道自己有選擇權和實踐力。」那句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她的教育理念中。無論是面對學生、同仁或病人,她始終堅信:人的尊嚴來自被看見、被尊重。 大學畢業後,她曾在台北榮總服務。那段時期,她經常照顧的是高齡獨居、身體虛弱、經濟弱勢的病患。她不只在平日投入,幫忙行動不便者餵飯和翻身擺位等基本照護,更在假日上班時主動幫獨居老年患者洗澡,依稀記得病人眼睛充滿淚水並用顫抖聲音說「謝謝」。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卻在她心中種下「臨床就是教育現場,護理是助人專業」的信念,也成為日後她投身實證研究的起點。 之後,她更投入於婦癌病患下肢淋巴水腫的跨團隊照護模式建立。從最初的想釐清下肢淋巴水腫病患的運動處方和禁忌,到後來推動早期監測與肌力訓練為核心的照護策略,她用研究證明,護理的角色不只是追隨醫囑,更能主動提出改變,獲得專業同儕認可。 在教學上,她推動跨域學習和研究, 將設計思考導入護理課室教學和臨床實習,強調臨床實習,學生不只是學技能,更要從「照顧對象的需求」的角度出發,設計可行的照護流程。她以設計思考的教學策略,帶領碩士班學生實地觀察和訪談居家照護家屬,了解家屬在家人重大疾病初期,對於協助長者上下車就醫、翻身擺位等方法不知所措,且移動照護活動中「家屬受傷」情況一在上演。於是與當時休假研究擔任訪問學者的Jubo 科技公司合作,製作一系列影片教材放在Youtuber 上播放,讓知識能實際走入社區、家庭中。目前部分影片已有10萬次的點閱率,當她看到大家評價: 「說明與動作示範很詳細、也很受用!」、 「很實用…自己照顧長輩, 因施力點不對, 照顧者反而受傷看骨科去」,自己在烈日下拍攝上下車過程中之辛苦,就不算甚麼了 。 在教學現場,她也特別關注當代學生的學習差異與臨床挑戰。她指出,新世代學生多半缺乏照顧他人的經驗,初入臨床時,常難以從「被照顧者」角色轉換為「照顧者」。因此她在課程設計中融入引導和模擬機制,帶領學生從觀察練習與描述、 學習提問、模擬操作、實作實習到反思對話,幫助學生在「做中學」,找回對護理專業認同感和成就感。 他說研究成果就像一顆種子,會長成一棵樹去影響他人,但往往我們不知何時會發芽或成長。早期她的碩博士論文研究探討青少年糖尿病轉型期心理適應和飲食障礙等議題。去年,有位非護理背景的大學生糖尿病病友因閱讀她在20年前發表的青少年飲食行為研究報告而被啟發,主動聯繫許教授,之後,她進一步協助該名病友走上倡議之路,獲得國際獎助金到國外參與糖尿病國際青年對話平台。那一刻,她更加堅定:「研究不是冰冷的數據,它可以是生命的對話,也可以是社會改變的引線。」 多年來,許教授獲獎無數,包含113年度台灣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多次成大教學優良獎等。2023年,她更獲選為美國護理科學院(FAAN)院士,成為台灣護理界的國際驕傲。 然而對她而言,最有價值的不是榮銜,而是一次次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點亮的眼神、一次次照護流程被改善,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那才是她堅持教學與研究、臨床與人文結合的動力。 「我們這一代能給的,不只是技能,而是對人的關懷與理解。希望年輕世代能在護理裡,找到價值與方向。」 這是許玉雲教授的心願,也是她四十年來,始終如一的實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