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 2019 年 02 月 02 日 第69-4期會訊
 專訪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 邱曉彥副教授
 

專訪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 邱曉彥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學士後護理系 陳淑如 撰稿

 

邱曉彥副教授於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完成博士學位後,曾擔任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外科與重症護理、睡眠障礙、神經回饋療法等議題研究。2017年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邱副教授為護理學術界第一位榮獲此殊榮之學者,於2018年榮獲國際護理榮譽學會(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of Nursing, STTI)頒發「新興護理研究者獎(Emerging Nurse Researcher Award)」,並於第29屆國際護理研究會議接受大會表揚。同時獲得此兩項殊榮,也代表邱副教授於護理的表現已獲得各界肯定,對此更獲得莫大的鼓舞。

「睡眠」開啟研究之路

邱副教授於博士班求學期間,獲得千里馬計畫補助,至美國史丹福大學-人類睡眠研究中心成為學術研究員的歷練,開拓她的睡眠領域研究之道路。睡眠研究中心的學習過程,讓當時的她深刻體驗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的運作以及執行研究的嚴謹性。在這八個月的學習歷程中,更是收穫滿滿的睡眠知識。如何將睡眠醫學知識與護理領域相結合便為邱副教授未來的研究發展重點。

博士後研究員之扎實訓練

2013年對於邱副教授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主要是因指導教授-蔡佩珊教授提供她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員之機會,使其能投入研究與教學並行的學習。所謂「海鷗要高飛,必先遠退。花蜜要香醇,必先久釀。人要一展抱負,必先充實內涵」,這是她當時身為博士後研究員時勉勵自己的話語。

在博士後研究員訓練期間除學習與其他研究團隊聯繫與統籌臨床試驗研究外,尚須於一年發表兩篇國際期刊,這對當時身為初學研究者的她,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在多方思索與蔡教授的指引下,決定將部分的研究能量轉向次級資料分析,學習利用健保資料庫、全國性資料庫或統合分析方式來進行研究文章的發表,並在過程中,慢慢領悟到撰寫研究稿的技巧。在這段時間的磨練更延伸睡眠研究之觸角外,激發多元的研究構想受益良多。邱副教授提及起這段過程雖然充滿著挫折與艱辛,但獲得的豐碩果實卻是甘甜多汁。

這段博士後研究員訓練,亦累積她之前所缺乏的教學經驗。由於當時蔡教授邀請她協助共同協助指導碩士生論文以及授課過程。這一年教學經驗的累積,強化邱副教授對教學的熱誠,進而成為教學道路的基石。當時淬練後的成果,皆已化為她的利器,逐步踏上自我實踐的人生舞台。

探索興趣,以頭部外傷病患症狀照護出發

   邱副教授提及每個研究都來自於臨床病患之需求,且每個研究都應具有延續性與相關性。如同她一開始探討於急性期頭部外傷睡眠障礙,改善其睡眠障礙改變、認知功能之問題,後續延伸至慢性期之追蹤及生活品質之探討。在與病患相處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解頭部外傷後常見症狀,以一系列症狀處理為出發點,發展非藥物性介入措施,如:步行運動以及神經回饋療法,期望能改善病患之困擾。此外,邱副教授認為醫師的觀點多在於「cure」,當病患其症狀無法以藥物治療時,護理的「care」就扮演其重要的角色,只有將curecare發揮到極致時,病患才能獲得最佳照護品質

願景,對學生的話

最後,邱副教授希望藉由自身學習歷程,鼓勵護理後輩,必須具備有「自學」能力。由於知識不斷精進,身為一位護理研究者與教學者,必須要持續自學,才能接受已知與未知之挑戰、提升自我能力,一步一步的築夢踏實。

 國際護理榮譽學會 中華民國分會
 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護理學院A1318辦公室
 The Honor Society of Nursing, 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Lambda Beta-at-Large Chapter in Taiwan, R.O.C
聯絡電話(02)2966-1733
虛擬主機 & 網站維護威普網站